国际投资机构认为:中国两会为改革营造有利环境

3月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记者会,外交部部长王毅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图为外国记者在提问。 本报记者 李景录摄

对于中国两会,国际投资机构非常关注修宪和经济转型的政策安排,并认为修宪将为中国改革营造非常有利的政治环境,助推中国顺利跨过中等收入陷阱。

丹斯克银行认为,2013年以来,中国启动了规模宏大的改革议程,在经济领域重点实行关闭僵尸企业、削减剩余产能、提升国企效率和推进PPP项目等措施,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此,更加具有权威的中央领导机制将提升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效率,国有企业改革和其他领域改革将得到更为深入的推进。丹斯克银行首席分析师阿兰·梅伦认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任务将是未来中国改革的重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技术创新投资也将获得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如果中国能够坚持改革开放发展路径不动摇,中国经济规模将在未来10年至15年后发生重大突破。

北美信托公司认为,此次修宪将为中国政府防范金融风险提供更为有利的政治环境。北美信托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卡尔·塔努巴姆表示,中国经济从高速发展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金融改革是其中的关键。中国此前出现了杠杆率过高的问题,对中国金融体系产生了巨大压力。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极强的领导能力、稳定的人员安排以及有效的政策手段。从去年开始,中国央行不断收紧信贷环境,利率和监管环境越来越展示出控制投机交易和提升金融健康度的态势。近期,中国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处理国内保险公司的做法也展示了中国维持金融稳定的决心。总体而言,中国金融改革议程是“在合适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虽然金融改革可能造成短期市场波动,但是这一做法有利于中国金融市场长期稳定。

法国巴黎银行最新季度展望认为,预计短期内中国政府仍会把降低公司债务、信贷风险和金融体系脆弱性作为首要政策重点。未来将强调对非银金融机构实行更为严格的监管,并通过小幅提升货币市场利率的方式实施审慎的货币政策。这一货币政策和信贷环境将会配套产业结构转型,尤其是国有企业部门过剩产能削减和效率提升,这将在中期内提升中国经济的效率。各方期待中国政府能够提升对短期市场波动的容忍度,坚持推进市场出清低效企业,为中长期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花旗银行认为,未来中国货币政策将继续支持去杠杆进程。中国人民银行将在下一阶段继续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在当前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中的逆周期因子已调至中性情况下,人民币汇率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中国将继续完善浮动汇率机制,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在资本流动方面,预计中国将进一步促进跨境贸易和投资,推动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可兑换,允许更广泛的外资参与中国国内市场。

在金融市场改革的同时,中国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发展规划也引发了各方密切关注。花旗银行认为,中国政府更加重视经济增长质量。法国巴黎银行表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将持续推进,居民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还将进一步提升。中国国内消费虽然达到了历史高位,但是仍有增长空间。目前,中国政府不断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并遏制房地产市场价格过快增长。预计未来更低的住房价格、更为完善的医疗和养老保障将进一步降低中国国内储蓄,释放更大的消费动能。

安盛投资管理公司表示,当前外部环境为中国市场开放和自由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期。在未来数十年内,中国资本市场逐步融入全球市场将是重要趋势。同时,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将为中国的股市和债市带来长期红利,这也是海外投资者不容忽视的投资机遇。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