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文坛“后七子”首领王世贞与《本草纲目》

郧阳巡抚王世贞与《本草纲目》

明朝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是我国古代医药史上卷帙最长、内容最丰富的药学巨著,可谓家喻户晓,于2011年成功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书中收载的1892种中草药,有417种出自武当山;曾在武当山下郧阳府担任巡抚的王世贞,亲自为《本草纲目》所撰写的序言,为这部巨著顺利出版奠定了基础。王世贞登武当写诗,李时珍在武当采药,二人与武当山的深深情缘,却鲜为人知……

李时珍带书稿赴江苏太仓请王世贞写序

明朝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李时珍花甲之年,完成了花费26年时间编著的《本草纲目》初稿,后来又经过几次大的修改,便想将书早日付梓。

于是,他带着书稿去武昌,到南昌,但都扫兴而归。面对李时珍拿来的《本草纲目》书稿,书商脑袋摆得像拨浪鼓,都不感兴趣,没有人愿意出版这部书。

李时珍在南京每天去书坊恳求书商,但是,依然没有一家书坊愿意出版这部书。见此情景,他陷入了深思。

是啊!一个普通医生想要出版190万字的书,谁敢轻易接印?后来,还是儿子李建中提醒他,何不请凤洲先生写篇序呢?

△位于江苏太仓的王世贞故居弇山园

凤洲先生何人?原来就是明朝文坛“后七子”首领王世贞。王世贞比李时珍小8岁。此前,李时珍与在湖北出任湖广按察使的王世贞有过一面之缘。

此时,李时珍也想请王世贞为自己的《本草纲目》写一篇序言,为《本草纲目》扬名。

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秋天,62岁的李时珍带着《本草纲目》书稿,乘船来到距离南京不太远的江苏太仓王世贞的故居弇山园,恳请他赐篇序言。有过一面之缘的两个人再度相逢,彼此都有无限感慨。王世贞是一位有慧眼的人,他热情接待李时珍,并认真聆听李时珍对于《本草纲目》这部书的论述,甚为赏识。但是,王世贞当时并没有答应为《本草纲目》写序,他只是先把《本草纲目》的书稿留下来。

就这样,李时珍《本草纲目》的书稿在王世贞那里,一放就是整整10年!

王世贞10年后提笔在元宵节写序

王世贞认真阅读了《本草纲目》这部书后,凭着大文学家的眼力,他认为这部书的价值不可估量。

“时万历岁庚寅春上元日,弇州山人、凤洲王世贞拜撰”。在10年后的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的元宵节,王世贞欣然为《本草纲目》写下了一篇洋溢着由衷赞誉的序言。他在序言中,赞赏李时珍学问渊博和见识精准。他说,打开《本草纲目》这部书,如入金谷之园,种色夺目;如登龙君之宫,宝藏悉陈;如对冰壶玉鉴……李君用心加惠何勤哉!

在序言中,王世贞还把李时珍的形象描绘了一番,说他瘦高的个子,精神饱满,言谈不凡,可称“北斗以南一人”,意思是天下少有的奇才。

△王世贞为《本草纲目》写下了由衷赞誉的序言

《本草纲目》的王世贞序言,如下:

纪称:望龙光,知古剑;觇宝气,辨明珠。故萍实商羊,非天明莫洞。厥后博物称华,辨字称康,析宝玉称倚顿,亦仅仅晨星耳。楚蕲阳李君东璧,一日过予弇山园谒予,留饮数日。予窥其人,晬然貌也,癯然身也,津津然谭议也,真北斗以南一人。解其装,无长物,有《本草纲目》数十卷。谓予曰:时珍,荆楚鄙人也,幼多羸疾,质成钝椎,长耽典籍,若啖蔗饴。遂渔猎群书,搜罗百氏。凡子史经传,声韵农圃,医卜星相,乐府诸家,稍有得处,辄著数言。古有《本草》一书,自炎皇及汉、梁、唐、宋,下迨国朝,注解群氏旧矣。第其中舛缪差讹遗漏,不可枚数,乃敢奋编摩之志,僭纂述之权。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复者芟之,阙者缉之,讹者绳之。旧本一千五百一十八种,今增药三百七十四种,分为一十六部,著成五十二卷,虽非集成,亦粗大备,僭名曰《本草纲目》。愿乞一言,以托不朽。予开卷细玩,每药标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正始也。次以集解、辩疑、正误,详其土产形状也。次以气味、主治、附方,著其体用也。上自坟典,下及传奇,凡有相关,靡不备采。如入金谷之园,种色夺目;如登龙君之宫,宝藏悉陈;如对冰壶玉鉴,毛发可指数也。博而不繁,详而有要,综核究竟,直窥渊海。兹岂仅以医书觏哉,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录,臣民之重宝也。李君用心,加惠何勤哉。噫,碔玉莫剖,朱紫相倾,弊也久矣。故辨专车之骨,必俟鲁儒,博支机之石,必访卖卜,予方著《弇州卮言》,恚博古如《丹铅卮言》后乏人也,何幸睹兹集哉。兹集也,藏之深山石室无当,盍锲之,以共天下后世味《太玄》如子云者。时万历岁庚寅春上元日,弇州山人、凤洲王世贞拜撰。

谒,一般常用的意思是拜见。在序言中,王世贞用了一个“谒”,很值得玩味。他不知这个平凡的素面布衣,正在创造更伟大的奇迹。

记者曾做过一项调查:如果现在问100个市民,会有90个人不知道王世贞,但几乎都知道李时珍。现在遥想,那个时候,李时珍请王世贞写序,算是给足他面子,他还用个“谒”。

王世贞序言赞誉吸引书商刻印《本草纲目》

遗憾的是,就在王世贞为《本草纲目》写下序言的这一年,他因病去世!——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十一月二十七日,64岁的王世贞病逝。

有了王世贞热情赞赏的序言和大力推荐,默默无闻的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很快得到了书商的青睐。于是,就在王世贞写完序言病逝的这一年,南京书商胡承龙将《本草纲目》收稿。

从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秋天,62岁的李时珍带着《本草纲目》书稿千里迢迢去江苏太仓找王世贞写序;直到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本草纲目》开始刻印。这长达13年的出书周期,年迈的李时珍不知道有多少次往返南京与蕲州之间,寒来暑往,李时珍日渐衰老。在此期间,他并没有停止对《本草纲目》这部书的完善,一如既往地深刻探究中医药学理论与实践,不断地把自己的新发现写进书稿中。

从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起,至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止,《本草纲目》前后历时4年才全部刻完。

就在原书刻印完毕的这一年,李时珍病倒在床,溘然辞世,享年75岁。他去世后遗体被安葬在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竹林湖村。

△李时珍《本草纲目》

李时珍去世后的第三年——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本草纲目》书成18年后终于在南京出版500套,史称“金陵本”。之后,又有“江西本”、“杭州本”、“合肥本”问世。

作为《本草纲目》的作者,李时珍生前没有见到自己著作出版,实属他个人的遗憾。然而,李时珍庆幸的是,如果没有王世贞的鼎力相助,《本草纲目》的出版恐怕还要经历许多曲折,甚至胎死腹中,成为历史的遗憾。

《本草纲目》凝聚了李时珍一生甚至是他全家人的心血,该书的顺利出版在当时离不开王世贞的慧眼识珠、热情作序,也离不开二人对武当共同的深深的感情。可谓是好书、好序相得益彰!

今天,每当人们翻阅《本草纲目》时,都会重温王世贞的精彩不朽序言,不但被他的文采所折服,更敬佩他身居高位却平易近人的为人之道。“学习王世贞序言,是一次中国文化的享受;阅读《本草纲目》,便可以从序言开始。”

李时珍儿子献书朝廷,“金陵本”后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李时珍去世后不久,万历皇帝为了充实国家书库,下令全国各地向朝廷献书。这时,李时珍的儿子李建元将《本草纲目》以及父亲生前留下的遗表献给朝廷。万历皇帝亲批:“书留览,礼部知道,钦此。”此后,《本草纲目》的流传再无任何阻碍。

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本草纲目》首先传入日本;到了清朝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波兰人弥格来到中国,将《本草纲目》译成拉丁文流传欧洲,后来又先后译成日、朝、法、德、英、俄等文字。

通过《本草纲目》的广泛流传,药用植物极为丰富的武当山,其“天然药材宝库”之称也得以推广与宣传。

△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

1951年,在维也纳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上,李时珍被列为古代世界名人;他的大理石雕像屹立在莫斯科大学的长廊上。《本草纲目》不仅对中医药学具有极大贡献,而且对世界自然科学的发展也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到2002年,《本草纲目》的各种版本加上简编、改编、补编共有280多个种类,而且每隔五六年又有一个新的版本出现,成为医书史上罕见。

这些后来翻刻的版本,虽然在刻印质量方面超越了“金陵本”,但在内容方面出现了很多遗漏和错改。如卷四“外伤诸疮”有“皲裂”一项,“金陵本”将“皲裂”二字作小标题,而“江西本”则将此二字混入其上“冻疮”项末一味药“豚脑并涂抹”文内,导致文意大变,治皲裂的药成了治冻疮的药。这类错误一直为后来的翻刻本因袭,而金陵原刻本的价值也因而凸显,成为世界珍宝,可惜存世不多。

2011年5月,中国中医科学院珍藏的“金陵本”《本草纲目》,入选联合国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目前,“金陵本”《本草纲目》见于记载的有8部,其中,中国3部、日本3部、美国1部、德国1部。中国的3部分别存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以及一位私人藏家手中。

(作者:蕲春网)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